- · 江苏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4/29]
- · 《江苏社会科学》投稿方[04/29]
- · 《江苏社会科学》数据库[04/29]
- · 《江苏社会科学》期刊栏[04/29]
研究:当前生育问题核心是年轻人不愿生,而不是(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婚姻市场中,男性与男性竞争,女性与女性竞争,男性与女性合作的主流框架并没有改变,男女婚配困难并非完全由于两性冲突,而是在各自性别领域竞争
婚姻市场中,男性与男性竞争,女性与女性竞争,男性与女性合作的主流框架并没有改变,男女婚配困难并非完全由于两性冲突,而是在各自性别领域竞争力不足所导致。“欲望和实力”不匹配导致严重的认知偏差:男性“光棍”主要诱因是个体孱弱的经济实力而非女性势利,城市大龄“剩女”问题的无解也不在于可供选择的优质男生太少,而是其自身条件并不匹配优质男。但这些男女并不能进行正确地认知自我,而是把自身婚恋不顺的原因推给对方,并用“低欲望”为托词逃避婚育责任。婚姻市场自带某种优胜劣汰机制,并不会因社会个体的“一厢情愿”以及“主动失配”而发生改变。除少数家庭条件极其优越者外,多数“剩男、剩女”的最终结局可能是悲观的:一方面,大龄未婚身边的适龄异性早就成家立业,可供选择的范围在不断缩小,逐渐沦为老年无着的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生活窘迫、无家、无产、无后,也较易成为滋扰社会甚至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
“与西方社会对‘婚育分离'的宽容态度不同,东亚社会极其排斥非婚生育,因此,我国应对当下由婚配困难诱发的低生育风险保持万分警惕。”作者提到,对此,中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把“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作为重中之重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指导原则是两性婚姻关系缔结本质是互相欣赏,通过婚后的用心经营来自我实现和彼此成就。婚姻无法追求最优选择,在合适的时机与合适对象做合适的人生转向非常重要,婚育的黄金年龄非常宝贵,择偶的机会窗口稍纵即逝,只有看清自己找准定位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婚姻幸福与否在于婚后两性合作是否融洽,经营是否得力。无休止的筛选,自感不适后频繁切换筛选对象,只会激发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自毁良缘。只有当人们不再将庞大的欲望压在婚姻之上,婚姻才能轻装前行,才能真正地实现它的使命:情感与陪伴。
“当前我国生育问题的核心是年轻人不愿结婚、生育,而不是生几个小孩的问题,未婚、不婚、拒婚人口的日益增加,很可能会加剧当前中国的低生育风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重点学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发表在2022年05期的《中国青年研究》上。
文章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jsshkxbjb.cn/zonghexinwen/2022/0621/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