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4/29]
- · 《江苏社会科学》投稿方[04/29]
- · 《江苏社会科学》数据库[04/29]
- · 《江苏社会科学》期刊栏[04/29]
研究:当前生育问题核心是年轻人不愿生,而不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其中,从性别视角来看: 日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苗国、助理研究员黄永亮撰文指出,登记结婚人数大幅下降固然有适婚人口总量下降的原因,但更要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其中,从性别视角来看:
日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苗国、助理研究员黄永亮撰文指出,登记结婚人数大幅下降固然有适婚人口总量下降的原因,但更要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普婚”文化的社会里,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剩男剩女”现象不断蔓延。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尽管中国目前仍保持较低的终身不婚率,但历史数据代表的只是过往,因而无法推断未来趋势。作者认为,世界范围内督促育龄人群成婚愈加困难,“单身社会”愈加流行,东亚社会又与西方社会“性-婚-生育”三者分离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同,极其排斥非婚生育,由婚配困难可能诱发的低生育风险必须加以重视。
(gcy 来源:澎湃新闻)
文章提到,尽管大众传媒希望通过“凤凰男”与“孔雀女”的悲情故事言传身教,提醒公众选择“门当户对”式的婚姻可能更利于婚后和谐,但是某些“乡下土猪拱城市白菜”的宣言更是引爆了社会舆论的痛点-跨越城乡与阶层的婚姻缔结与维系是何其的困难。
当前,中国至少有3000万左右适婚年龄男性因娶不上老婆而成为单身汉,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贫困农村或者偏远的县区,他们中的大部分将可能一生无婚、终老孤寂。大城市同样因为男女彼此嫌弃导致数百万的大龄剩男剩女,在目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发展趋势下,城乡之间异质婚发生的概率可能会更加渺茫,虽然中国社会仍坚守“普婚”文化,但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对子代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对子女不婚不育的宽容度上升。
进入现代社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人都想拥有白富美、高富帅固然是不太可能,但的确人和人的差异、家庭和家庭的差异被彻底放大,如果恋爱双方无法达成共识与合作,反而让自己背后的原生家庭成为博弈的一环,催生天价彩礼婚姻买卖这种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诱发人口拐卖等犯罪行为。
“当前高单身率、高离婚率和低生育率的社会现象,并非是年轻人的欲望降低所致,反而是物欲过度膨胀、优先考虑个体需要,并在个人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也不愿将就的行为结果。婚配供需之间的鸿沟被婚配主体的定位偏差放大,两者合力导致城市男女婚配困难,引发严重的婚姻挤压。”这篇文章指出,高期望导致的婚配困难使东亚社会陷入低生育陷阱。
现代社会,尽管两性之间的职业分工不同,收入差距明显,但两性的经济独立性都大大加强,现代婚姻合作的制度成本太高,且有高择偶预期的人为阻隔,导致两性间彼此排斥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男女之间的择偶婚配是一种资源竞争(同性别),也是一种资源合作(两性之间)。当两性之间不再热衷合作,而是选择等待彷徨甚至对立冲突时,一方面,说明婚育资源的竞争太过激烈,部分成员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婚恋期望与能力的不对等”使青年男女彼此拒绝,无奈选择走向了“两败俱伤”。但繁衍后代仍是人类的底层需求,婚育行为由于其鲜明的社会属性附带了许多高层次欲求,在没有受到婚姻挤压的情况下,婚姻观念越传统,选择不婚的可能性越小;但是在相反情况下,婚姻观念越传统,选择不婚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男女婚恋困难可能是传统婚姻观念得以保留的标志,以终身不婚不育作为抗争,需要做出非常大的个体牺牲。
从城乡视角来看:
这篇文章谈到,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各领域也展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受社会阶层日益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以及性别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适龄青年婚配困难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年轻一代婚恋观的变化,使得当下主流独生子女群体普遍面临欲望高企与支付能力增长倒挂的窘境。对处于事业初级阶段或者上升期的“80后”“90后”来说,新时代婚配不仅要有颜有车有房,短期、显性的结婚成本高昂之外,而且长期隐形的成本也在逐步攀升,独生子女一代老人养老及医疗成本让没有一定物质基础的青年男女婚配选择更为困难。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婚姻是“人生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应草率,须慎重对待,努力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人,而不能“为结婚而结婚”,在不健康的关系里“凑合”了事。现代社会讲究婚姻自由,在婚恋问题上尊重当事双方的自主自愿,应是基本原则。而个体自由与婚姻责任孰轻孰重,只有在人生磨砺与困境中才能得到认识升华。
从家庭与社会阶层变迁视角来看:
文章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jsshkxbjb.cn/zonghexinwen/2022/0621/1090.html